抄襲,禍大于猛虎
【中國建材網記者 莫北】 近日,在一次采訪中,偶然提到了設計創新的話題,對方一句話讓我想起了今年4月的米蘭國際家居展上一塊“中國人禁入”的標語。
正所謂空穴來風,事出定然有因。與國內媒體對中國設計出展米蘭的高調報道不同,外媒幾乎很少關注中國的設計師和設計作品,原因很簡單,他們認為中國的設計師不是來參展的,而是來“偷”東西的。一塊“中國人禁入”的標語便可窺見其防拒之心。
模仿,在國內幾乎成了一種時尚,不但有各類光怪陸離的模仿秀節目,更有明目張膽的抄襲和剽竊。那些所謂的設計師和創意們,拿著相機在別人的作品前一頓嚓嚓亂拍,回去之后便“才思如泉涌”般很快“設計”出“自己的創意”,而且,這些所謂的設計常常還要冠以來自某某大師之作。于是乎,又有人開始對所謂的“大師之作”進行模仿,其結果只能是“模而仿之,仿而模之。”那句“如有雷同,實屬巧合”的說辭實在有些戲劇性了。
眾所周知,在國內,各行各業的跟風早已成為一種見怪不怪的“怪現象”,一款服飾還未上市,市場上便已經有了同樣的產品,這類事件多不勝舉,山寨手機、衣服、家居、建材等,甚至連人都有出現“冒牌貨”,所見所聞,令人觸目驚心,上街購物,也是步步驚心,要時刻提防,以免上當受騙。
我一友人有位親戚,便是做此等工作。據那親戚本人表示,他是做名牌電器生意的,他主要負責廚電產品的銷售。我特意邀其請飯,酒過微醺之際,此人便不無得意地介紹起他的生意經來。他從進貨,到銷售等一系列的步驟對我做了詳細的解說,聽得我是毛骨悚然。
他們大概的手段是,先從廣東某地的小工廠進貨,這其中包括產品和貼牌,這些貼牌是需要自己組裝的。這些小小的牌子中,既有美的、海爾、老板等國內知名品牌,更有一些連他們自己也叫不上名字的國外品牌。之后便是要運回倉庫,自己加以組裝,便成了各種“名牌產品”。然后他們再分批運出倉庫,在小區或者街道邊擺攤,還會編出一大堆的故事,什么送超市剩下的幾臺,或者專賣店經營不善,亟須回籠資金等等。在商場或超市買幾百上千塊的東西只需一兩百甚至幾十塊就能買到。于是就有一些愛貪小便宜的人墮入此彀中。他們屢試不爽,當然變本加厲。整個過程讓人瞠目結舌,直感匪夷所思。
這只是一種類型,騙子的手段還有很多。我不想說小販們的罪行,與那些生產此類偽劣產品的廠商比起來,他們卻也只有悲哀的份兒了。
1/2 記錄數:2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末頁- 標簽:
- 編輯:孫宏亮
- 相關文章